企业管理不是马拉松,而是接力赛。打造长青组织,除了要关注现任高管的有效性发挥之外,处于高管后备梯队上的新一代领导者同样不可忽视。
我们以1,200名入门高管作为分析对象。他们刚刚迈入企业中高层,踏上高管之路的第一级台阶——在这个位置上,企业需要他们站在组织业务承接的立场上,思考长远,纵观全局,平衡短期与未来。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意味着从领导团队到领导业务的角色转变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领导技能要求。我们从相关领导技能的评鉴数据入手,观察这些入门高管应对角色转型的准备程度——新一代领导者有哪些集中的优势与劣势?企业梯队建设还可在哪里加强?
依据入门高管各项关键领导技能评鉴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我们看到了四种不同的准备程度(如图所示)。其中,在各项关键领导技能上都达到「熟练掌握」的入门高管,即达到「准备就绪」程度的,仅占比26%;其他入门级高管在领导技能上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差距。
仔细观察「准备就绪」群体的能力画像,可以看到他们在建立战略方向这项能力上有突出展现。这项能力会影响到诸如做决策、找机会、带变革等中高管日常职责的方方面面,也成为判断一名入门高管是否准备好在中高管职位上展现成效的重要区分维度之一。
同时,亦可看到,即使对于「准备就绪」的入门高管而言,辅导和发展他人也是成熟度相对较弱的一项能力。任何一项领导技能的娴熟掌握都需要领导者投入精力、不断练习,考虑到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时间压力,这项能力短板也反映了企业在抓机会和发展人之间做出的取舍。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主轴和步调,形成了不同的关键职能或序列,并为之倾斜资源。但无论何种行业,高管层级都会是梯队建设的重点,而入门高管这一群体,正是高管梯队的「第一站」。因此,通过比对不同行业的入门高管准备度分布,我们亦可窥视该行业在梯队建设方面的成熟度如何:人才甄选的标准是否有效?后备发展的支持是否到位?
医疗健康:梯队建设初见回报
中国市场上,医疗健康行业是在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投资上走在最前沿的行业。从行业分布对比来看,他们的投入已收获了相应的回报——超过40%的入门高管都在领导技能上「准备就绪」,远高于其他行业;且处在「尚不成熟」的人群占比也是行业间相对最少的(如图2.2所示)。
随着行业转型深入和打法升级,识别新的业务机会与带兵打仗的能力对于中高管而言同等重要。对于未达到「准备就绪」的领导者,快速通过学习与历练掌握相应的能力,将是他们个人发展的重点。而对于相关企业,如何及早识别潜力、提前分流培养,提升人才发展的投资回报率,延续行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值得重点关注。
金融行业:甄选标准有待厘清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以完善的组织架构与细致的职级和分工凸显其特色。升任中高管的领导者,往往在内部有多年历练。从数据来看,金融业入门高管的领导技能准备度呈现两头重的特色——「准备就绪」的人与「尚不成熟」的人,占比均较高。从侧面反映该行业存在论资排辈的情况,在梯队建设的衡量标准上有待厘清。
数字化转型要求金融业不断往前线赋能决策,给中高管提供了更多空间的同时,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他们而言,快速识别机会,主动出击,灵活调适将会是当前及未来的重点。而对于金融企业,是否能将挑战与学习前置,在此过程中甄别高潜者并聚焦人才投资,将会是胜出的重要议题。
日常消费:加速发展需要关注
日常消费领域与其他行业的分布相比差异较大,中间多、两端少(如图所示)。也即,大多数入门高管都是某一领域上的「偏才」。由此可见行业梯队建设的特点,一面是优势人才能得到甄别,另一面则是发展培养缺少全面规划。
识人的一面,得益于该行业的快决策与快周转。这一特点提供了更高的人才曝光率——但凡在甄别业务机会或带领团队的任一方面积累了优势,领导者都有机会在行业的高速进程中脱颖而出。消费升级要求这个行业中的领导者未来需要以比过去更快的速度洞察机会;跨界竞争不断涌入,要求领导者能够让团队上下同心,共同拿下必赢之战;「偏才」中高管终将迎来挑战。因此,对于这个行业,如何将学习有效融入中高管的实践,以战带练地快速补齐相应短板,将会是重要的任务。
选择与发展并重,抢占人才先机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领导者们都受到行业发展与特色带来的影响与机会。然而,与企业高管层面的百花齐放不同,其他梯队的领导并不享受组织发展带来的牵引力。这种差异,一部分源于不同行业在梯队建设方面的成熟度和有效性的差别。
回顾所有行业的入门高管成熟度分布,可以看到,不是所有组织都能选择出对的后备高管,也并非所有组织都对新就任的中高管领导者提供恰当的培养规划。强调流程体系的行业,如金融行业与制造业,在梯队入口标准上有待厘清;讲求快速灵活的行业,如日常消费领
域,在梯队发展规划上有待加强。
组织的梯队建设,尤其在中高管层级,选择与发展同样重要。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行业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何在抓住下一个制高点的过程中提前选择适合下一场晋级比赛的运动员,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将是组织人才官员的重要课题。